241293036_387235759471226_3550888018856879861_n.jpg

小孩就算彼此吵架,也很快就能和好、繼續玩在一起。

大人吵架,卻常常記仇幾個小時,久的甚至是幾年都忘不掉。
不願放下憤怒的情緒、不願放下受害者情節、不願放下對方虧欠自己的感受……

這很有意思,因為我們都只會選擇做對自己有幫助的事。
若是沒幫助的事,我們就不會去做它。
就像你不會沒事就用頭撞牆一樣。

對小孩而言,記仇有什麼好處嗎? 
沒有。
比起面子或不同的認知,比起處在生氣的情緒,當下的快樂更重要。
所以小孩不會選擇記仇。

那對大人而言,抓緊負面情緒不放,背後能有什麼好處嗎?
有的。
至少自己覺得有。

這就是有趣的地方!

當人們從小孩變成大人的成長過程中,內化了某些原本不存在的價值觀。
而這些價值觀轉變了我們對事物的解讀模式,也切換了我們的行為。

對大人而言,記仇有什麼好處嗎?
若是說「記取教訓」,那可能還有正面的幫助。
但光是講「記仇」兩個字,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沒好處吧。
那為何很多大人都會選擇記仇呢?

其實,在記仇的過程中,我們在心裡做了一件事:劃清界線。
容易記仇的人,時常合理化自己的行為。
問題永遠都出在別人身上,而自己永遠都不會是有問題的那個。

與其說記仇,更貼切的說法是「記得對方是有問題的那個,而自己沒問題」。

但任何事的發生,不就是能和自己頻率共振的結果嗎?
那又怎麼可能永遠都是對方單方面的問題呢?
難道吸引這個人的出現,某種程度不算是自己的問題嗎?
為何別人就沒遇到這個有問題的人,而你就這麼倒楣的遇到了呢?

「記取教訓」跟「記仇」的不同之處在於,前者是反省自己,後者則是檢討他人。
記取教訓是這樣的;即使你發現了對方是有問題的那個,當下可能會生氣,但你一定會找出改善情況的方法。
事後,當大家提起這件事的時候,你不會再產生負面的情緒,也許還能在飯桌上對此談笑風生。
因為事情已經過了,你也知道該如何解決。
這整件事的發生,讓你的處事能力更上一層樓;它會成為你經驗的一部分。

「記仇」或「記恨」則不見得跟「記取教訓」有絕對的關係。
選擇記在心裡的,單純是讓你憤怒的感覺。
千錯萬錯的都是別人的錯,自己沒有問題。 
既然自己沒問題,那就沒啥好改進的。

對這些人而言,把問題全部推出去的感覺能會讓自己好受一點。
寧可持續擁抱著對他人的憤怒,花長時間去回想、洗腦對方有多糟,也不願意正視「真實的自己」,免得不小心發現自己在這個情況下可能是個笨蛋或壞人。

但看見真實的自己真的有那麼糟嗎?
若真的很糟,那改變不就得了?

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外來的價值觀:不想認錯。
對很多人而言,「認錯」連結到的是挨罵、處罰。
所以他們寧可裝作沒事,也不想承認錯誤。

但其實,人都是在錯誤中學習的,不是嗎?
從來沒有犯過錯,哪來的成長呢?
大家在孩童時代也是在跌倒多次後,才學會保持平衡的走路,不是嗎?

所以也許,可怕的並不是『錯誤』本身,而是我們解讀『錯誤』的方式。
重新檢視信念,跳脫這個框架吧!

容易記仇的人是跟自己過不去的;正因為過不去,所以只能活在過去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豐盛一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