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7779243_354620746066061_5280131545157525534_n.jpg

 

看過顯化法則說明的人都知道,我們是透過狀態在顯化能跟自己共振的人事物,而期待的狀態 = 沒有;越多的期待,只會顯化出越多的沒有。
但是,為什麼即使知道這一點,還是需要一直提醒自己得放下期待呢?

很多人之所以會表示大腦知道卻還是無法做到,真正原因在於,大腦”沒有”真的知道。
真正的知道,自然就會做到。
就好像,我們都知道撞到牆壁會痛,所以不需要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去撞牆,我們自然就會避免這樣的可能性。不是嗎?
先有信念,才會有行為表現。

與其制式化的講,期待 = 沒有,你必須真正了解「為何沒有期待的必要」,也就是整個顯化的運作結構。

先問下,如果你現在想吃蘋果,而眼前有一顆爛掉的蘋果,以及一顆非常新鮮的蘋果,你會選擇哪顆?
如果沒什麼特殊原因,一般人應該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新鮮的蘋果吧?

假設,在你「已經知道」有兩顆好壞蘋果的情況下,我們把比較新鮮的蘋果放在你看不到的地方,只讓你看見桌上爛掉的蘋果。
你會選擇能夠看見的爛蘋果,還是被放在別的地方的新鮮蘋果呢?
應該也是毫不猶豫的選擇新鮮蘋果吧?

這就是問題所在。

在這透過頻率構成的世界中,肉眼能捕捉到的只有0.1%,也就是物質的部分,剩下的99.9%都是能量,也就是(非物質的)精神世界。
問題在於,顯化是透過我們狀態所發出去的頻率,也就是能量。
這整個運作的過程機制,頭腦是無法參透其中的。
五官能捕捉的世界只有0.1%,又為何堅持把它當一回事?

正所謂,大腦(小我)能想出最好版本,是高我能看見的最差版本,就是這個意思。

很多人回應道:「即使知道顯化的原理,我還是會”忍不住”會期待啊~」

各位,你們知道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什麼嗎?

意思就是:「即使透過大腦想出來的『最好結果』是高我能看見的『最糟結果』,但是當我握有選擇權的時候,我還是”忍不住”想選最糟的結果。
換言之,只要看不到『確實存在於某處』的新鮮蘋果,我就一定要吃到爛蘋果;畢竟爛蘋果就是我能看見的最好結果。」

期待,其實就是錨定在一個非常狹隘、非常侷限的可能性。
也許大腦認為這個可能就是最棒的,但再次的,不要忘記有99.9%的世界、顯化過程都是大腦沒有辦法參透的。

只要真的知道這一點,那就不再需要別人提醒你,也不再需要重複提醒自己「不要期待」,就好像你不需要重複提醒自己不要吃爛蘋果一樣。

盡全力做到最好,然後就臣服。
打破框架,容許無限 🦄

 

arrow
arrow

    豐盛一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