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230_143631.jpg

 

許多人渴望擁有房子、車子、名牌、更多更多的錢,如此一來,才能凸顯自己的價值,證明自己是「贏過別人的」。
也就是透過「擁有」的比別人更多來襯托自己的身份。
然而,這些都是對「自己是誰」的誤解。
因為不認識自己的本質是源頭,所以才需要靠外物來提升一個虛假的身份認同。

當然,並不是說不能擁有這些。
想體驗什麼,在不干涉自由意志的情況下,自己顯化就是了。
不過,你是為了體驗而體驗,還是為了贏過別人,這是問題所在。
如果一直沉溺在「我要有的比別人多」的情節中,靈性自然也很難往上提升。

而這種情況,不只限於物質上的,連資訊知道的更多,都能強化身分認同感。

「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啊! 那就讓”我”來告訴你吧!」

先不講知識類的~
哪怕是與自己人生無關緊要的八卦,知道得比別人更多,也能享受到這種短暫的優越感。

很簡單一個問題:
如果今天沒人看你、沒人跟你比較,或是周圍就只有你一個人而已,你還會想要這些東西嗎? 

若答案是YES;意味著你就是單純想體驗,或單純想要知道自己想知道的。
那無所謂,只要在不干涉到他人自由意志的情況下,盡可能去體驗自己想體驗的即可。

但如果答案是NO;意味著所有這些追求,只是在「作戲給別人看」,想透過別人對你的認可,來獲得滿足感。
而這也反映了,如果把這些襯托你價值的物質全部拿掉,你就會馬上失去身分認同感,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為何。
就算買了什麼新的”寶物”,那種優越也只是「短暫的完整感」,很快就會被剝奪,特別是當你看到別人的寶物更大、更貴、更吸引其他人目光的時候。

然而,很多人以為不追求物質、不體驗物質,就是精神水準很高的表現。

那也未必。

這涉及到個人的真實信念與整體狀態。
不想體驗物質,是因為無慾,還是對物質的偏見?
雖說過度執著於追求物質體驗,無法提高頻率。
但過度追求精神體驗,以及非物質的一切,那也是一種「執著」、另一種對個體性的身份認同感。
假設一般人是透過「我比別人更有錢」來穩固自己的身份認同感。
那這些修行人可能是透過「我比別人更有靈性」來穩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。

雖然他們不比較名牌包包、車子的好壞、房子的大小,但依舊是在「比較」的遊戲中打轉,只是轉移陣地。
比如:
我修行比你好~
我修行的比你久~
我的修養比你高~
我境界比你更高~
捐的錢比你更多~
渡過的人比你多~
生活比你更樸素 or 生活比你更富有~ (決定於當事人對靈性生活模式的理解)
吃素比你更久~
會講的靈性知識比你更多~
放下的比你更多~
更有慧根、更清淨、我執更少……
最後一個,跟別人比起來,我”比較”不會跟人做比較。

哇! 真的一一攤出來,何其精彩呢!

甚至,還有身份認同的比較。
一般人是比職業;我可是律師、我是醫生、我是警察……
而宗教或靈性圈的人則是;我是某某禪師、大師、光之工作者、救世主……
甚至連上輩子的身份也能搬出來比:
我是XX大天使、XX星人、XX艦隊首領、佛陀轉世……

注意這裡!
並不是說這些人不可以是光工或XX星人轉世。
但往往,過度執著於比較的遊戲,反而更難點亮自己。

因為不只是「過度執著物質體驗」才會降低靈性;連「過度執著精神體驗」也會。
說白一點,「過度執著」本身就是揚升前需要突破的障礙。

而講到修行人的戰鬥,不得不提這其中的顛峰之戰:開悟。

開悟,就是了解到意識本身,天地萬物都是一體。
但很多人把開悟當成是某種「個體性的最高境界」,並對此感到崇拜。
這完全是對開悟一詞的誤解,更是對「認清自己是意識」的這一點創造出額外的距離感。

一哥看過許多這樣的例子,體驗過開悟,體驗過無我,切換回來的當下也真的很感動,但最終反而強化了小我的例子。
即使他們會補一句:「真的覺醒的人,不可以有我執喔~」
但卻沒意識到在自己在說話的過程中,不斷有意無意的流露出心智化的自豪感。

「我懂得比別人更多。」
「我可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。」
「開悟哲理一定要由對的人親自傳遞,比如我。」

即使是靈性覺醒的人也可能掉回「我執」的局。
哪怕是切換過開悟視角的人,依舊有可能掉回自我膨脹的狀態之中,甚至因為覺得自己”已經開悟”而無法察覺到膨脹的部分。

而真相是,透過競爭心態而產生的優越感或自卑感,並不會讓人變得更有靈性。

「體驗」就是一種擴展,不管你要體驗的是物質層面的,還是精神層面的,盡可能去體驗你想體驗的一切。
「體驗比較」也可以是一種擴展的「過程」,但如果持續抓著「比較」的部分不放、持續抓著「要贏過別人」的部分不放,那就無法突破籠子,獲得自由。
頂多只是換一個更大的籠子,增加裡面的空間而已。

arrow
arrow

    豐盛一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